编者按:2025年,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。为传承红色工运基因,哈尔滨市总工会推出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图片展。展览以“百年工运路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用百幅珍贵图片串联起城市的工运历史、工业记忆、工匠精神与工会担当,奏响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和声。
光影流转,收集展览的百幅图片,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工运编年史,更是几代哈尔滨人青春与奉献的生动注脚。曾几何时,父辈的汗水与荣光同一批批工业企业的崛起紧紧相连;厂房车间的灯火,照亮了无数家庭的奋斗故事,也封存着一代代建设者最炽热的青春记忆。新华网特此推出“曾经的我们”专栏,与您一同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致敬老工业基地里永不褪色的拼搏与坚守。

这是一张拼版图片,左图为1964年7月,第四届“哈尔滨之夏”音乐会上,哈尔滨市劳动模范、五好职工业余合唱团演出自编的歌曲《歌唱六四年》,由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苏广铭指挥,市劳动模范王双印领唱。(新华社记者刘恩泰摄)。右图为第37届中国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市民音乐嘉年华,哈尔滨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团专场演出现场。(来源: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)
在收集整理的百幅照片中,一张1964年的黑白照片,不仅勾起了老一辈工人对职工业余生活的集体回忆,更印证了哈尔滨职工文艺活动的的发展足迹。
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,哈尔滨市委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歌咏活动,1958年至1960年的群众歌咏活动高潮迭起,仅1960年参加群众歌咏活动的人数就达22万人次。1961年,首届“哈尔滨之夏”音乐会成功举办,演出丰富、反响热烈。而这张老照片展示的是1964年第四届“哈尔滨之夏”音乐会的舞台。舞台上,劳模们神情激昂,齐声高唱《歌唱六四年》。这是哈尔滨职工文艺的昂扬面貌,充满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热情与力量。
芳华流转60余载,“哈尔滨之夏”音乐会不仅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,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、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舞台、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,更成为世界了解哈尔滨、哈尔滨走向世界的窗口。2025年8月,在夏日的微风中,一场属于劳动者与市民游客的艺术盛会——第37届中国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,哈尔滨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团专场演出在防洪纪念塔广场奏响。演出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,深度融合职工特色与城市文化,让当代职工文艺的魅力尽情绽放。
职工文艺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工会组织的持续赋能。多年来,哈尔滨市总工会坚持以满足职工文化需求为核心,整合资源、搭建平台,让艺术深入基层、走进企业、贴近职工。通过哈尔滨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团这一“精神加油站”,不断强化思想引领“文化惠工”的实际成效,让广大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的温度和力量。而职工文化的内涵,早已不止于音乐领域——在工人文化宫组织的职工夜校上,手机短视频拍摄与编辑职工公益培训、成人零基础瑜伽课等公益课程热度不减,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让职工文化生活愈发丰富,也为职工成长赋能。
从黑白照片里的劳模合唱,到如今百花齐放的职工文艺生态;从简单的文艺演出,到多元化、高水平的艺术呈现与素质提升平台,哈尔滨职工文化的演进,正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,更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精神传承的鲜活见证。

